English

从明清档案看澳门地名的演变

1999-06-18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明代中叶以前,澳门地区的地名叫镜澳。据《澳门纪略》上卷载:该地“有南北二湾,可以泊船,或曰南环。二湾规圜如镜,故曰镜,是称澳焉。”澳是可以泊船的港湾。还有一种说法,因该地产闻名,壳光亮如镜,因而称之为镜。

明代中叶到明末,镜澳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,昔日的渔村小港已成为中西贸易的中心,澳门地区此时亦由一地一名,变为一地多名。

第一,濠镜等多种称谓的出现。环境的变化,使得一些官场中人、文人嫌镜不雅训,而有壕镜、濠镜、濠敬等称谓。作为地名虽有多种说法和写法,官方文书中在这一时期则以濠镜、濠镜澳作为主要地名称谓,这时的濠镜仅指澳门本岛南端一平方多公里的地域。明代档案即反映出濠镜是当时官方使用的地名。试举两例:其一,天启四年(1624年)正月初七兵部题行稿云:“弹压香山濠镜等处夷船,并巡缉接济私通船只。”其二,崇祯四年(1631年)九月兵部题行稿载:夷人“其初不过以互市来我濠镜,中国利其岁输涓滴可以充饷,暂许栖息。”有关明代的史书文献也有关于濠镜的记载。《明史》卷325载:“自(朱)纨死,海禁复弛,佛郎机遂纵横海上无所忌。而其市香山澳、壕镜者,至筑室建城,雄踞海畔,若一国然。将吏不肖者反视为外府矣。壕境在香山县南虎跳门外。”16世纪初,葡萄牙人已知“除广州港口之外,另有一港名壕镜”。

第二,香山澳作为泛指香山所属诸澳或单指澳门区域的地名的出现。这里香山澳有广义狭义之分。广义上指香山诸澳,狭义上专指濠镜澳。香山县海滨之地,或称得上澳的比较多。直至康熙年间的《香山县志》还这样写道:“先是番舶泊无定所,率择海滨地之湾环者为澳,若新宁则广海、望峒,香山则浪白、濠镜、十字门、东莞则虎头门、电门、鸡栖。”历史上,浪白澳较之濠镜澳更早地成为对外贸易的商船停泊港口。只不过是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入据濠镜澳,才使濠镜成为葡人在华居住地,加之广东官府于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禁止番商及夷人进入广州城,中外贸易在各澳进行,濠镜才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,来华商船均到濠镜集泊贸易。“自是新宁之广海、望峒,新会之奇潭,香山之浪白、十字门,东莞之虎头、屯门、鸡栖诸澳悉废,而濠镜独为舶薮”。诸澳皆废后,香山澳遂专指濠镜澳。《明史·佛郎机传》载:“自是佛郎机得入香山澳为市,而其徒又越境商于福建”。崇祯十二年(1639年)四月,福建布政使致琉球国的咨文中载:“福建、广东乃邻邦咫尺,而琉球、暹罗、交趾乃贡典相侔,依广东香山澳进贡市丝抽课。”

第三,澳门作为地名已经出现并与濠镜澳、香山澳同指一个地域。澳门最初是指进入濠镜澳之门。就此有两种说法,《澳门纪略》上卷载:“濠镜澳之名著于《明史》,其曰澳门则以澳南有四山离立,海水纵横贯其中成十字门,故合称澳门。或曰澳有南台北台两山相对如门”。实际上,澳门这一名词的形成是有个过程的。诸澳皆废,濠镜独为舶薮之后,在官方文书和一些著述中,往往出现一些以“澳”加名词组成的偏正词组,如澳夷、澳船、澳商、澳关等等。这个“澳”即指濠镜澳。这也为澳门一词的形成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。然而,这一时期澳门还没有到代替濠镜而成为唯一地名的程度。只是初步完成由“门”到“澳门”代指濠镜澳的转换过程,在官文书中偶尔得到反映。如天启四年(1624年)十月兵部题行稿载:“署都指挥佥事高应岳其责任为“驻扎鹰儿埔营,防守信地,陆则雍陌、塘基湾、澳门、前山等处,水则十字门、九州洋、石鱼潭、虎跳等处。澳内备倭官兵,俱听约束。”从这件档案看,澳门代指濠镜。但直到明末在官方档案中仍主要称濠镜澳、香山澳或香濠镜澳。

清朝初年,濠镜澳、香山澳、澳门出现的频率不一,同指一个区域,但香山澳、澳门出现的较多。到雍正年间澳门一词广泛应用,以至于官府文书中大都以澳门替代了濠镜澳,香山澳也逐渐消失。顺治八年(1651年),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:“佛郎机国人寓居濠镜澳门,与粤商互市于明季已有历年,后因深入省会,遂饬禁止。请嗣后仍准番舶通市。”顺治十年(1653年)四月十二日,礼部尚书郎丘等在给皇帝的题本中称:“查捕道倪即久住香山濠镜澳之西洋种属也。”康熙元年(1661年),广东巡抚卢兴祖的满文题本记载:“香山县所属濠镜澳者,乃夷人之会集处所。先是,夷商渡海来此贸易,市舶司每年可得税银二万二千两余,以资军饷。”又兵部尚书明安达礼的满文题本中也这样记述:“广州属濠镜澳者,乃夷人之会集处所。”再查康熙四年(1665年)的满文档案,在广东总督陆崇俊的题本中多处记载了香山澳、西洋人的情况:“居住香山澳之西洋人,久住中国,以交纳银粮者有之,又西洋人私入交界地以往返行走者亦有之。”在礼部尚书祁白的题本中则有五处相关的记载,其一:“金弥格供,明崇祯三年,我等四人从西洋来到香山澳。”其二:“栗安党供,我于崇祯七年从西洋来到广东属香山澳。”其三,“汪汝望供,我于顺治八年独自从西洋来到香山澳。”其四:“果多敏供,我于顺治十年独自从西洋来到香山澳。”其五:“恩礼格供,我于顺治十六年独自从西洋来到香山澳。”康熙五十四年(1715年)八月十六日,广东巡抚杨琳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:“七月十九日,在香山澳本澳商人从小西洋贸易,船回澳门,搭载西洋人郎宁石(即指郎世宁)、罗怀中二名,奴才于八月初六日传至广州。……七月十七日到香山澳。”而雍正二年(1724年)十月二十六日两广总督孔毓给皇帝的题本就不同了,其中写道:“窃照广东省香山县属澳门,向有西洋人居住,臣到任后,委验形势,查点夷汉户口及西洋船只。”同年,西洋人戴进贤给雍正帝呈递奏折说:“惟望圣恩宽厚,俯赐矜全,行令广东免其驱逐。嗣后各省送往之西洋人,愿赴澳门者,听往澳门,愿往广东者容住广东。”雍正皇帝在该奏折上批道:“今令尔等往住澳门一事,皆由福建省住居西洋人在地方生事惑众,朕因封疆大臣之请,廷议之奏施行。”从以上档案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几点认识:一是清初就澳门地域而言,濠镜澳已不再成为官文书的主要用语;二是康熙朝是澳门地名的转变期,或濠镜澳、或香山澳、或用澳门,满语也是如此;三是到雍正朝澳门作为专属地名替代了香山澳、濠镜澳,以致于雍正帝朱批也直书澳门。

澳门除汉文的地名外,还有外文译名。葡萄牙殖民者侵占马六甲后,就探听到“有一港名濠镜”。葡萄牙人入居澳门使之有了很多新名字,如Amaqua、Amachao、Machoam、Macao、Macau等等。其译名之由来也说法不一。一是说妈阁庙所在地娘妈角的对应译词。《澳门纪略》载:澳门有妈阁庙,其他叫娘妈角,因语音的缘故葡人译成马交。这与汪慵叟《澳门杂诗》中的说法是一致的;“葡人初入中国,寄碇澳口,是处有大庙宇,名曰妈阁,葡人误会此庙名为地名。故以初到所见者以名其地,各国历史称中国澳门为马交,其名当起于此”。一是说当地有个名叫阿妈的神,所以称澳门为阿妈港,葡萄牙人亦称濠镜为中国阿妈神之城。笔者见到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中国新舆图》,在香山县下标注有“妈港又澳门”,说明这也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。另有一说澳门之音译地名是由澳门之马鲛石而来。还有一种说法因停船之“泊口”而得名。凡此种种,莫衷一是。然而,值得指出的是,澳门的英文名字Macau与汉语中的澳门并无直接的对译关系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